封面新聞記者 張杰 實習生 鄭好
“自為青城客,不唾青城地”。杜甫繼去郊外武侯祠憑吊諸葛亮之后,再次出游。這一次,他來到成都的青城山。善于用詩歌記錄自己的行蹤、感受、思考的杜甫,會有怎樣的詩興呢?秀麗山川和文學創作,可以幫助杜甫暫時忘記國事戰亂帶來的憂愁,以及對故土親人的惦記。7月9日下午,由川觀新聞、封面新聞、上行文化主辦的阿來系列講座——“杜甫 成都 詩”將開啟第八講。
阿來在阿來書房(攝影:陳羽嘯)
在上一講中,阿來以“城闕秋生畫角哀”為主題,圍繞《野老》《云山》《遣興》《恨別》《散愁二首》《建都十二韻》等杜詩,對這幾首杜詩的里里外外給予精解、延伸,進行發散式深度賞析,字里行間都透露著憂國哀思。在新一講中,阿來將以“使人不疑見本根”這句詩為題眼,結合《出郭》《西郊》《歸鳳求凰》《琴臺》《丈人山》等詩,圍繞著杜甫出游,觀錄所見所聞。杜甫暫且放下心中的苦悶,環游成都一探究竟。能自喻為“青城客”的杜甫,透露出對丈人山的無限熱愛。用別出心裁的歌行體再次抒發出杜甫的個人情懷,用蓬勃生機的七言歌行描繪出成都出游的過往見聞。杜甫在山水詩的創作上,受到了禪宗哲學的影響,具有閑適、平靜的特點,而且詩中蘊藏著大量的文學典故,引經據典成為了杜甫詩歌創作的一大特征。
由于該講座系列的主題是“杜甫 成都 詩”,所以阿來講杜詩,還會延伸到對成都這座城市的人文歷史解讀上。在第八場講座中,阿來還將引用《新唐書.食貨志》《華陽國志》《益州記》《太平寰宇記》等典籍,對“成都”這座城市的歷史文化進行闡釋。阿來稱贊杜甫是善于多種詩歌體裁的文學多面手,不管是五言、七言還是排律,杜甫都能寫出佳作來。其實,杜甫還會寫“歌行體”詩。在新的一講中,阿來將從詩歌體裁的角度,再度分析“歌行”這種古體詩的來龍去脈。
因疫情防控要求,本次講座有人數控制。封面新聞將對這場講座視頻直播,歡迎各位讀者上線觀看。
評論 2
阿壩州小金縣四農村第一書記 2023-04-08 發表于四川
杜甫草堂
齊豫m18 2022-07-08
詩圣杜甫,永垂不朽。草堂書院,創建好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