封面新聞記者 張杰 攝影 陳羽嘯
下了一夜春雨,眉山三蘇祠里樹木蒼翠,滿目清新自然。3月24日上午10:00,“東坡大家講”首場講座在眉山三蘇祠博物館內隆重開啟。身為主講嘉賓,上海師范大學中文系主任、博士生導師李貴教授,在博物館內東坡盤陀像前登臺開講。
他以“跟著蘇軾游宋朝”為題,分享自己多年來對宋代文學尤其是蘇軾其人其文的深刻體悟。整場講座效果奇佳,能清晰感受到文脈氣場流動。很多觀眾聽完都意猶未盡,在臺下追問、請教李教授更多的相關問題,并爭相合影。
李貴教授在演講
李貴教授是廣東人,1991年至1998年在川大讀書,對四川有深厚感情,這次來到三蘇祠博物館講東坡,他直言誠惶誠恐,前一天晚上忙到深夜還不忘再次精修講稿備課,“這里是三蘇老家,我們能呼吸到三蘇呼吸過的空氣,站在蘇軾曾走過的地方,這種感覺很奇妙?!?/p>
開講后,為了讓觀眾更清晰看到自己講座ppt內容,他還主動提出請工作人員幫忙把講壇移開,全程站著講完。此外,特別值得一提的是,就在一周前,李貴教授的恩師、川大文新學院教授、蘇軾研究學會會長周裕鍇登上名人大講堂以“蘇軾以民為本的治國理念”為題開講。師徒先后主講蘇東坡,角度各有側重,堪稱佳話。
許多時候是文學作品幫助“創造”了這些地方
壯美的自然山川可以開拓一個文人的心胸和視野,給予其豐沛的創作靈感。這種“江山之助”的現象,在歷史上非常多。從司馬遷、屈原、杜甫乃至到三蘇,都是得過“江山之助”的絕佳案例。李貴教授說,這已是一個文學常識,不需要再多做重復詳談。相反,“文助江山”這種概念,卻容易被忽略,因而值得展開詳談。
接著,他就以作為宋代文學最高成就體現者蘇軾為例,從其多篇詩詞、文章入手,帶大家深入了解了蘇軾的文學作品對家鄉眉山、杭州、黃州、惠州、儋州等地方的巨大“塑造”作用。蘇軾所到之處,造福一方,而且很多地方都因為蘇軾的到來和書寫而千古留名。 在李貴教授看來,蘇軾在詩詞文章中的文學表述,還成為后世研究宋代社會民俗、風物等多方面具體狀況的重要資料,甚至進入地方志等歷史著述之中。
現代文化地理學認為,文學作品不能簡單地視為是對某些地區和地點的描述,許多時候是文學作品幫助“創造”了這些地方,比如現代作家葉圣陶的文章《蘇州園林》(《拙政諸園寄深眷——談蘇州園林》,最早發表于《百科知識》1979年第4期,選入語文教材時略有刪節。)對蘇州形象的塑造,張愛玲、王安憶的上海書寫也對上海城市形象塑造有重大貢獻。
對于這種“文助江山”的現象,李貴教授分享了一個經驗,“這篇課文對很多人框定對蘇州和蘇州園林的認知起到巨大的作用。我小時候讀《蘇州園林》這篇課文,內心對蘇州充滿了向往。我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樣,到真的去蘇州園林參觀時,一定會帶著這篇課文帶來的記憶,去跟現實去對照?!?/p>
此外,李貴教授還提到張愛玲、王安憶的上海書寫很深影響了大家對上海的印象,英國作家詹姆斯·希爾頓的小說《消失的地平線》對“香格里拉”這個地方的塑造,2021諾獎得主古爾納的文學書寫對人們關于非洲形象的影響,等等“文助江山”的例子。
李貴教授還特別提醒,“文助江山”的“文”,并不僅僅限于詩詞文章,還包括碑刻、書法,影視作品,乃至當下的短視頻等多種媒介的書寫。
蘇軾的“生命之問”:
我生飄蕩去何求 身行萬里半天下
在賞析蘇軾詩詞文章之時,李貴教授還談到蘇軾身上體現出來的諸多可貴的人格品質,比如不以私人利益來更改自己政治見解的獨立精神,以及他在遇到貶謫等人生困境時,沒有被痛苦吞噬而能做到豁達剛健面對的可貴態度。
李貴教授在演講
蘇軾一生歷經北宋仁宗、英宗、神宗、哲宗等多個皇帝當政時期。尤其是在宋仁宗的時代,社會危機急劇發展、政局反復多變。身處其中的士大夫之一蘇軾,先是要求變法,但是王安石(新黨)新法推行時,蘇軾反對新法,可是當司馬光(舊黨)等人盡廢新法時,蘇軾又主張維護某些新法。這樣的態度,讓李貴很感慨,“由此可見,蘇軾完全是把自己的個人利益置之度外,他完全是以真理,以天下社稷福祉為標準,表現出獨立、自由之的可貴思想。不是兩面派,四川人有骨氣?!?/p>
剛直的蘇軾,在仕途上必然是不順利的,他經歷了“在朝——外任——貶居”,然后又“在朝——外任——貶居”的循環。在《龜山》這首詩中,蘇軾對自己的一生發出這樣的感慨,“我生飄蕩去何求,再過龜山歲五周。身行萬里半天下,僧臥一庵初白頭。地隔中原勞北望,潮連滄海欲東游。元嘉舊事無人記,故壘摧頹今在不?”在李貴教授看來,這首詩是東坡發出的“生命之問”,引人思索。
李貴教授在演講
蘇軾“創造”了一個赤壁,為杭州的形象“定型”
在《赤壁賦》中,蘇軾通過主人和客人的對話,展現了他的思想由樂到悲、又以樂作結的過程。文中結合自然風景和歷史人事,思考人與自然的關系,指出:任何事物都同時具有短暫和長久這兩面,人生也是如此,因此不必羨慕外物的長久而悲嘆生命的短暫;同時,人來到世界沒有攜帶任何東西,離開世界也帶不走任何東西,因此,人不該占有不屬于自己的東西,只有天地間的清風明月能給人帶來美的享受,順應自然、友愛自然、享受自然才是本來一無所有的人類最大的擁有?!霸谶@首詩里,在黃州處于絕望狀態的蘇軾解決和安放了自己被貶謫的痛苦,思想開始走向深邃和曠達?!崩钯F教授說。
在《后赤壁賦》中,李貴教授用“鏡像與自我認識”來分析蘇軾,“最突出的構思是影子、孤鶴、夢境以及夢中的道士。夢代表著蘇軾對人生本質的認識,其他三者則是他認識自我的媒介,相當于鏡子里面的自己。戛然長鳴的孤鶴就是劃然長嘯的蘇軾的鏡像,他們都是孤獨的,但也都是超越的、自由的。自由不在別處,就在此處,在此刻?!?/p>
三國時期赤壁之戰的發生地,一般認為舊址在今湖北嘉魚。蘇軾在黃州游覽的是赤鼻磯,當地人以訛傳訛,誤傳為周瑜大敗曹操的赤壁。蘇軾為了借景抒情的需要,故意將錯就錯,“三詠赤壁”(《念奴嬌·赤壁懷古》《赤壁賦》《后赤壁賦》)的書寫讓這個地方聞名天下,東坡“創造”了一個赤壁,所以叫“東坡赤壁”,又名“文赤壁”,以區別于赤壁之戰的“武赤壁”?!捌鋵?,蘇軾等于‘創造’了一個赤壁?!?/p>
神宗熙寧五年(1072),蘇軾到杭州擔任通判。哲宗元祐四年(1089),又到杭州任知州。兩次在杭州任職,蘇軾都寫了大量關于杭州歷史、地理、文化、社會、人物的作品,全面書寫了杭州。李貴教授提到,杭州在蘇軾書寫之前就已經很有名,但蘇軾的作品使杭州的形象最終定型。
蘇軾“欲把西湖比西子,淡妝濃抹總相宜”,成為西湖的定評,設定了人們欣賞西湖的思維底色,西湖也由此多了一個別名——西子湖,“現在人們都是有意或者無意帶著蘇軾對西湖的書寫去看西湖的?!?/p>
李貴教授
蘇軾人生思考的最后結晶:
“新恩猶可覬,舊學終難改”
紹圣元年(1094)四月,定州知州蘇軾被貶謫廣東英德。在遠赴嶺南途中,蘇軾不斷接到新的貶謫命令,一次比一次嚴酷,六月,又被勒令到廣東惠州安置。
也就是在這樣不利的狀況下,蘇軾寫下“羅浮山下四時春”、“嶺南萬戶皆春色”等書寫嶺南的詩句。在蘇軾之前很多詩人,提到嶺南,很多都是認為那地方是蠻荒之地。但是蘇軾通過自己的詩句,帶領讀者發現嶺南的美,提高了嶺南在人們心中的地位,相當于“創造”了一個四季如春、佳果時新、生活閑適的全新嶺南。所以有“自坡公謫南海,天下不敢小惠州”之說。而且這些作品成為今天研究北宋嶺南地理植物風物的重要資料。
之后,蘇軾又被貶謫到海南。在當時的海南,蘇軾的生存、生活、審美都遇到重大挑戰。 但是他卻發出關于海南的第一首熱情的春天贊歌:“無限春風來海上”?!吧硖幉蝗缫猸h境中的蘇軾,還能發現和書寫所到之處的優點。這種隨遇而安,對痛苦的化解能力,是值得今天人們學習的?!崩钯F教授說。
晚年的蘇軾在《千秋歲·次韻少游》中寫道:“道遠誰云會?罪大天能蓋。君命重,臣節在。新恩猶可覬,舊學終難改。吾已矣,乘桴且恁浮于海?!崩钯F教授特別欣賞這首詩,“蘇軾擲地有聲、剛健有力地亮明自己的立場:不管處境如何,會堅持自己的觀點,初心不改。這既是對沉溺于悲哀的蘇門弟子的勸解,也是自己平生政治氣節的自白,更是他人生思考的最后結晶?!?/p>
此外,李貴還提到,蘇軾的文學書寫,證明文字魅力是視頻不能完全取代的。比如像“嶺南萬戶皆春色”這樣的句子表達的場景,如果在紀錄片里也就幾個鏡頭,但是其美感卻達不到詩句的韻味無窮,“蘇軾的文學書寫源于生活、高于生活,不是生硬的寫實。杰出的文學家首先是語言上的大師。他們的優秀語言進入了我們表達和思維的方式,成為交流的基本工具?!?/p>
評論 5
欣塵呀 2023-03-28 發表于四川
氛圍真滴不錯
偷吃火鍋的山人 2023-03-25 發表于四川
現場氛圍太好了!
路遠xmh 2023-03-25 發表于四川
滿目清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