現代徐州
封面新聞記者 張杰 吳德玉 紀陳杰 徐州攝影報道
徐州是幸運的,遇到的是壯年的蘇軾。
在很多人印象中,關于蘇軾一生中多個重要點位,徐州的記憶點似乎并不強。
眉州是蘇軾家園所在;開封是其金榜題名之地;在密州,他忽而“老夫聊發少年狂,左牽黃右擎蒼”,忽而感慨“明月幾時有,把酒問青天”;杭州則因為西湖“蘇堤”天下聞名;在黃州,他經受人生淬煉,詠出“大江東去浪淘盡”的千古絕唱。
但實際上,徐州也是“尋路東坡”不容錯過的一站。
蘇軾在徐州當知州的將近兩年時間,文學創作還未曾進入高峰期,膾炙人口、婦孺皆知的著名作品不多。他主要是以政績聞名,而不是以詩詞。這段歲月,可能是蘇軾在仕途上最為陽光燦爛的日子,也很可能是他人生中,感到最有成就感的一段日子。
在徐州,“烏臺詩案”還沒有發生。在這里,他還沒有給自己取號“東坡”。這一系列的徐州功績,雖然歷經千年,但仍為徐州人所紀頌著。短短兩年,蘇軾在徐州一刻也沒有閑著,在任期間,他率領徐州軍民抗洪水、挖煤炭、抓冶鐵、治旱災、防瘟疫,深受徐州人民愛戴,被他們尊稱為“親民太守蘇徐州”。詩人秦觀在《別子瞻》一詩中曾說“我獨不愿萬戶侯,唯愿一識蘇徐州”。
“蘇軾在徐州任職工作了24個月,徐州百姓記了他近千年?!?/strong>徐州市蘇軾文化研究會特邀研究員于克南先生,長期致力于徐州古方志和山水文化研究,在接受封面新聞記者采訪時說,“據統計,徐州目前所整修、恢復、新建了蘇軾遺跡與紀念景點有50余處,在全國首屈一指,其中以徐州云龍山、云龍湖為中心的風景區,已成為全國最大的蘇軾文化游覽區。在徐州城,貫穿南北的文化軸上的黃樓、逍遙堂、快哉亭、燕子樓、十里杏花村、放鶴亭、黃茅崗、東坡石床,全部都是跟蘇軾相關?!?/p> 徐州當年是“五省通衢”處 一座城,成為了他的名。 蘇軾的杰出政治才能 以及“民胞物與”精神 從眉山出發的蘇軾,學而優則仕,但因種種原因,在京城任職時間較少,一生絕大部分都是猶如“不系之舟”輾轉多地,行跡遍及大半個中國。其中更是在密州、徐州、杭州等8個地方擔任知州。蘇軾晚年寫下“問汝平生功業,黃州惠州儋州”的句子,點到的三個地方都是自己被貶之地。敏感者自然品出這是詩人的自嘲——透露自己沒有得到充分施展政治才華機會的遺憾。 以現在的眼光來看蘇東坡,他的第一頭銜是文學家,詩詞、文章已成為重要的文化遺產。但在900多年前的北宋,像蘇軾這樣的優秀讀書人,當然會把詩詞文章當成是他們的精神源泉以及表達自我的重要方法,但是,基本不會把文學當成功業或者事業。他們讀書,寫詩詞做文章,參加科舉,最終的目的,還是發揮自己積累的知識和智慧,以現實事功而不是以文學的方法,實現家國抱負,造福天下。 從現實事功的角度來看,蘇軾對后世影響最大的當屬他在徐州、杭州的時期。在杭州,蘇軾構建水利工程和公共衛生安全設施等利民設施,其在西湖進行疏浚而修筑的蘇堤,已是千古佳話,聞名世界。蘇軾研究專家、徐州生物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周奎生用20個字總結蘇軾在徐州的功業:“抗洪保城,開發煤炭,勸勉農商,倡導文教,治盜安民?!笨梢哉f,在徐州,蘇軾充分施展自己的政治才華,尤其黃河決口大水攻城時,勇敢擔當,抗洪有力,他甚至帶領群眾在徐州第一次發現煤炭,奠定了徐州的煤炭工業基礎…… 我們的大文豪蘇軾,在徐州任職時期,表現出杰出的政治、管理才能,以及對百姓具有惻怛之心的民胞物與精神。 21歲的蘇軾,與弟弟蘇轍一同進京考試,一路通過禮部考試與殿試,獲進士及第。蘇軾性格耿直,對事不對人,既反對王安石激進的變法改革措施,也不同意司馬光盡廢新法,因而在朝中新舊兩黨間均受排斥,這也使他的仕途生涯十分坎坷。 雖有宰相之才,卻無首輔之運。黃庭堅曾作詩認為,像蘇軾這樣的冰雪高超之人,本應是國家宰輔人選。但縱觀蘇軾整個職業生涯,遠遠沒有他的恩師歐陽修那樣順遂??v使如此,蘇軾依然還是做到了振奮自己,在有限的舞臺和空間里,做出不少有意義的事情。 蘇東坡的赤子本色。不管是在京城,還是在地方為官,抑或是他被貶到海南島,他的本心、靈氣、能量,可以像大海的水一樣,到處蔓延,開花結果。 在這里 有蘇軾的人生“三盛” 熙寧十年(1077年)4月,時年40歲的蘇軾從密州(今山東諸城)知州調任徐州知州。從早年開封城里金榜題名的少年,到如今,蘇軾已來到人生的中年。 從密州到徐州,蘇軾的心氣往上走的。 蘇軾在《徐州上皇帝書》中說:“徐州為南北之襟要,而京東諸郡安危所寄”??梢娝麑ψ约罕慌赏氨抑亍钡男熘萑温氝€是較為滿意的,有被皇帝委以重任之感。徐州市人大常委、民盟徐州市委會專職副主委李六如是蘇軾的“粉絲”,多年閱讀、研究蘇軾,寫過多篇關于蘇軾在徐州的文章,在網絡上傳播甚廣,深受認可。 2022年2月4日和5日,封面新聞“尋路東坡”報道組,來到徐州。李六如站在蘇軾曾治理過的黃河故道旁、蘇堤北路之側,對記者侃侃而談,認真梳理、講述蘇軾與徐州之間的關系。 蘇堤北路 他重點提到一個觀點,“蘇軾的政治生涯可以說從徐州真正開始的。徐州對于蘇軾的人生是特殊和重要的,蘇軾在徐州可以用‘三盛’來概括。蘇軾到徐州上任之時,正處于40歲的年齡盛年,此乃第一盛;第二盛跟他在徐州的政績有關——因為抗洪保城有功,他深受當地百姓愛戴,還受到皇帝的嘉獎,這也是他一生唯一一次得到皇帝的御筆嘉獎。此時他處于事業生涯之盛;第三個盛,來自文壇的認可。當年歐陽修已去世5年,文壇沒有霸主。他在徐州的時候,修了黃樓以后,為了紀念黃樓,寫了一首《九日黃樓作》,天下的英才都來唱和,寫了很多的詩。后人還將這一時期蘇軾的詩詞作品集結成冊,起名為‘黃樓集’,這一時期又稱為‘黃樓時期’。蘇軾在此奠定他的文壇霸主地位?!?/p> 黃樓奠定了蘇軾的文壇霸主地位(陸明德提供) 蘇軾曾做過八個地方的知州,其中以徐州和杭州的任期最長,政績也最為卓著?!霸谛熘莓斨莸娜撕芏?,卻只有蘇軾被叫‘蘇徐州’?!崩盍绺袊@說,“金杯銀杯,不如老百姓的口碑,‘古彭州官何其多,千古懷念唯蘇公’,正所謂‘政聲人去后,民意閑談中’。蘇軾在徐州執政近兩年,給徐州人民留下的物質和精神財富卻是無限的?!?/p> 在已經成為徐州名勝之一的黃樓上有詩聯曰:“碧水柔波,不盡黎民厚意;黃樓明月,長留太守清風?!?/p> 徐州老百姓對蘇軾銘記于心,世代流傳。封面新聞記者此次在徐州,真切感受到,蘇軾在徐州的痕跡之深,不光有蘇軾紀念館,在故黃河旁有“黃樓”,在大街上有蘇堤北路、蘇堤南路、蘇堤小區,此外有蘇公島、蘇公橋、蘇公塔,以及蘇公塔對面的杏花村,就是根據當年蘇軾描寫云龍山西山坡景色的詩“一色杏花三十里,新郎君去馬如飛”而建,來到徐州半天就找到了來自多個行業的多位蘇軾研究者、蘇軾文化愛好者…… 徐州蘇軾紀念館 在徐州,記者近距離體驗到與蘇公跨時代的心靈聯結。 那一年 蘇軾帶領抗洪保城戰 “早在清代,黃河改道,就已經不走這兒過了,但徐州人現在還是說黃河,準確說是故黃河?!币坏叫熘菔兄行?,就遇到一條波光粼粼的河,偶遇一位晨練的當地80歲老人,如此說道。在蘇軾所處的北宋時期,這段故黃河是汴水河道。蘇軾當時有首詩中寫道,叫“古汴從西來,引我向南京”。此處的南京,是指現在的商丘。 位于江蘇、山東、河南、安徽四省交界處的徐州,是明清時期京杭運河與黃河的交匯處,同時在古代也是汴、泗二水的交匯處,在歷史上這里是極為重要的交通樞紐,同時因其地理位置而成為兵家必爭之地。在1855年改道流經山東之前,黃河因流經徐州給徐州帶來了便利的水路交通,同時也給徐州帶來了嚴重的水災洪患。 黃河曾經流經徐州路線圖 公元1077年7月,蘇軾剛到徐州上任知州兩個多月之時,黃淮地區連降暴雨,黃河決口于澶州(今河南濮陽一帶)。之后大水沿著汴水到了徐州,大雨日夜不止,滿眼是一片汪洋。水漫城壁,若是城墻一倒,則整個徐州城就淹在水底了,情勢非常危急。作為地方長官的蘇軾,組織、帶領徐州居民進行了一次可歌可泣的抗洪斗爭。剛上任不久,蘇軾就面臨的是這種即將城破人亡的危機,考驗著他處理應急突發事件的才干。他臨危不懼,以身帥之,與城存亡,喊出了“吾在是,水決不能敗城”的聲音。 蘇軾當年抗洪保城還原圖 在徐州工作、生活的中國礦業大學文博中心研究室主任胡其偉,對封面新聞記者講述了這段歷史?!疤K軾在徐州城西門修堤筑壩,把一部分的水引導排出去,然后一部分的水沿著汴河匯入泗水。在他之前,一發大水,大家就只會逃跑避難。但蘇軾卻表現得很有擔當和勇氣,決心帶領大家一起眾志成城,想辦法抗洪。比如他首先制止富民‘爭出避水’,安定民心。宋代為防止地方軍權的集中,地方知州沒有權力調動禁軍。蘇軾親自去勸說并感動禁軍長官,答應一起救險?!?/p> 在此期間,蘇軾與抗洪軍民共進退,在大堤上住了幾十天,一直活躍在抗洪救災的第一線。在蘇軾的組織、指揮和影響下,其他官吏也不敢怠慢,這樣萬眾一心,眾志成城,終于制止了大水灌城的慘禍。 在抗洪過程中,蘇軾表現出不俗的智慧,一方面加固徐州城墻,阻遏洪水灌城,另一方面帶著士卒抓緊時間在徐州城東南角、向南山( 戶部山)方向筑一高堤。堤成之明日,水自東南隅入,遇堤而止。終于在十月初五洪水消退,徐州城的危機暫時解除了。經過45天的奮戰,大水退去,徐州城轉危為安。 蘇軾在徐州抗洪場景還原雕像 宋神宗聞蘇軾領導徐州抗洪成功,大喜,遂下敕書,予以表彰?!丢勚I敕記》中寫道,“敕蘇某。......河之為中國患久矣,乃者堤潰東注,衍及徐方,而民人保局,城郭增固,徒得汝以安也。使者屢以言,朕甚嘉之?!?/p> 蘇軾以其“以身帥之,與城存亡”戰勝洪水的壯舉,深得徐州人民的感激和愛戴,千百年來,蘇軾治水的佳話廣為流傳。 蘇軾所修的堤長三百丈,拱衛徐州城,歷百年而不廢。后人出于紀念之意,將此堤命名為“蘇堤”。如今,徐州的蘇堤,雖然在大地上已經蕩然無存,但卻保留在當地人的文化脈絡中。以蘇堤命名的小區和道路,在徐州都是處于鬧市中心,提醒著人們,蘇軾曾為保護這座城付出過巨大的心血。 那一年 有一場成為千秋佳話的“黃樓詩會” 為了防止大水再度威脅,蘇軾一方面奏請朝廷防洪款項,另一方面組織百姓筑堤固岸,于城東門建筑高樓。元豐元年(1078)二月動工,在城東門擋水要沖處建造了兩層高樓,八月十二日完工。因古人相信“水受制于土”,黃色五行屬土,所以涂上黃土,并取名“黃樓”,包含有“土實勝水”的意義。黃樓臨黃河而立,充分表示了蘇軾對黃河洪水的警覺。這就是黃樓一名的由來。當時黃樓的建筑非常宏偉,蘇軾曾對此作過這樣的評價:“黃樓高十丈,下建五丈旗。楚山以為城,泗水以為池……” 1078年九九重陽節,蘇軾大宴賓客,舉行典禮,奏樂慶賀黃樓落成。他高興地寫下《九日黃樓作》詩篇留作紀念,追懷治水經過。蘇轍、秦觀,雖然沒有趕上“黃樓會”,也都分別寄來了《黃樓賦》,蘇軾對這兩篇賦文大加贊賞,并馬上寫詩給秦觀,表示感謝;另外將蘇轍《黃樓賦》親筆書寫,鐫刻成碑,立在黃樓內。還有其他詩人詠詩作賦,詩文唱和,佳作迭出,史稱“黃樓詩會”或“黃樓慶典”,是文學史上一段佳話。 從此,黃樓成為徐州富有歷史意義的名勝古跡,“黃樓賞月”也成為徐州古八景之一。為表達徐州人民對蘇軾的懷念。1986年,徐州市人民政府決定重建被毀的黃樓,并于1988年建成對外開放。 “如今的黃樓,已成為徐州人民代代相傳的‘黃樓精神’的一個地標建筑。我認為,我們當前就亟需繼續弘揚這種‘黃樓精神’,激勵徐州人敢為善為,落實?!崩盍缯f。 那一年 蘇軾為徐州第一次發現煤炭 蘇軾是全才,對此我們已經有充分了解。但當人們了解到蘇軾還是中國煤礦史上繞不開的人物時,仍會忍不住感到意外和驚嘆。 封面新聞記者采訪在故黃河遺址中國礦業大學文博中心研究室主任 據中國宋代文學學會會長、央視百家講壇主講人、南京大學教授莫礪鋒在講座中透露,位于江蘇徐州的中國礦業大學成立了一個蘇軾文化研究中心。因為蘇軾被視為中國采煤事業的先驅,他在徐州做知州時發現了徐州的煤礦,而正是從那時起,徐州煤礦開始被開發。 封面新聞記者此次在徐州采訪,也聆聽了當地學者對蘇軾與徐州煤礦之間來龍去脈的研究和講述。徐州蘇軾文化研究會副秘書長張本剛介紹,“徐州的冬季,大雪過后,往往柴薪奇缺。為解決徐州居民冬季的燒柴困難,蘇軾根據徐州地理環境和掌握的線索,反復考察、勘探,派人四處找尋‘石炭’(即煤炭),終于在1078年12月在白土鎮孤山勘探到了石炭,并組織開采,解決了民眾冬季燃料問題?!?/p> 蘇軾還撰詩文詳細記述了徐州煤炭的開采背景、規模以及關于煤炭的使用用途?!熬灰娗澳暧暄┬腥藬?,城中居民風裂骭。濕薪半束抱衾裯,日暮敲門無處換。豈料山中有遺寶,磊落如瑿萬車炭。流膏迸液無人知,陣陣腥風自吹散?!边@是江蘇對發現煤炭最早的歷史記載。自此開啟了徐州近千年的煤炭產業發展史,徐州也成為了近現代著名的產煤城市。 在張本剛看來,蘇軾在徐州發現煤炭至今被民眾感念,“蘇軾在離開到徐州上任到現在已經是946年,自蘇軾發現的煤炭一直開采到現在,也可以說正是蘇公千年前點燃的這一膛爐火,一直燃燒了千年,溫暖了徐州云龍的山水,也溫暖了徐州的千家萬戶。徐州百姓要感謝蘇軾,感謝愛民如子的蘇太守?!?/p> 那一年 蘇軾在黃樓獲得了知音友誼 醉臥石床,鶴歸來兮。 蘇軾邀請前來參加“黃樓慶典”之一的友人王鞏,在徐州做十日游。 有朋至遠方來,不亦樂乎。這很可能是蘇軾一生中,非??鞓返囊欢稳兆?。 在與朋友在一起親近大自然的時候,蘇軾大概會想起自己多年前跟父親、弟弟一起,從家鄉眉山從水路、陸路到開封趕考的三個月,互相唱和,飽覽山河的美好時光吧。 有一天,蘇軾帶友人去云龍山游玩,路過黃茅岡,因為開心喝酒喝醉了,寫下一首詩:“醉中走上黃茅岡,滿岡亂石如群羊。岡頭醉倒石作床,仰看白云天茫茫。歌聲落谷秋風長,路人舉首東南望,拍手大笑使君狂?!?/p> 云龍山黃茅岡 2月5日下午,封面新聞記者在徐州市80歲高齡的蘇軾研究專家陸明德的帶領下,前往云龍山上的黃茅岡來了一次訪古之旅。陸老師是住在蘇堤路蘇堤小區研究蘇軾的老專家,雖已白發蒼蒼,提起蘇軾卻激情澎湃,“老夫聊發少年狂”。 奇妙的是,900多年后的今天,在黃茅岡上看到的石頭,依然是“滿岡亂石如群羊”的場景。因為東坡“岡頭醉倒石作床”的佳話,在云龍山上,至今有石床、醉石亭等相關遺跡,成為后世歷代喜愛蘇軾的人們前來踏訪的名勝,現在也是客人到徐州的必游之地。 蘇軾當年曾醉臥的黃茅岡 蘇東坡在密州時,曾寫下《超然臺記》。文中說,“凡物皆有可觀,茍有可樂,非必怪奇偉麗者也……哺糟啜醨,皆可以醉。果蔬草木,皆可以飽”。據陸明德研究介紹,蘇軾至徐州期間,曾經10次登上云龍山,登山覽勝。山上有一個人叫隱士張天驥,自號“云龍山人”,因山人飼養兩只仙鶴,每日清晨在放鶴亭前放飛。蘇軾任徐州知州,常帶賓客、僚吏登山攬勝。亭建后,他頻入亭飲酒,張山人“慣作酒伴”“提壺勸酒”。二人性情相投,結為好友。張山人請蘇軾為放鶴亭題寫文章,這就是被收入《古文觀止》里的千古名文《放鶴亭記》?!按合闹?,草木際天;秋冬雪月,千里一色;風雨晦明之間,俯仰百變。山人有二鶴,甚馴而善飛,旦則望西山之缺而放焉,縱其所如,或立于陂田,或翔于云表;暮則傃東山而歸。故名之曰‘放鶴亭’……” 蘇軾的《放鶴亭記》被收錄至《古文觀止》 如今的云龍山,放鶴亭依然佇立。亭南北長11.95米,東西深4.95米,歇山飛檐,古樸幽雅,門上懸匾,上書蘇軾手跡“放鶴亭”三個大字。因朝代更替動蕩,以及千百年來的風摧雨蝕,最初的放鶴亭傾毀,現存的放鶴亭乃是后人在原址上修葺而成。 放鶴亭 蘇子別徐 萬人相送 蘇軾自熙寧十年(1077年)四月至元豐二年(1079年)三月,在徐州任知州整整24個月(因為有閏月)。之后,蘇軾由徐州調任湖州知州。在徐州期間,他創造了地方行政上的高峰。徐州民眾感念他,他對徐州的感情也很深。 離別徐州赴任他處的途中,百姓與他彼此都戀戀不舍。蘇軾為此寫了《罷徐州,往南京,馬上走筆寄子由五首》《江城子·別徐州》《減字木蘭花·彭門留別》《留別叔通、元弼、坦夫》《靈璧張氏園記》等9篇告別詩。這是他一生中寫送別詩文最多的一個地方。 陸明德在黃茅岡接受封面新聞記者采訪 離開徐州那一天,他騎馬出城,發現城門內外,已密密麻麻擠滿了從四面八方趕來的父老鄉親。此情此景,蘇軾深受感動,含淚飽蘸深情地寫下《罷徐州,往南京,馬上走筆寄子由五首》,其一曰:“吏民莫扳援,歌管莫凄咽。吾生如寄耳,寧獨為此別。別離隨處有,悲惱緣愛結。而我本無恩,此涕誰為設。紛紛等兒戲,鞭鐙遭割截。道邊雙石人,幾見太守發。有知當解笑,撫掌冠纓絕?!?/p> “這首詞最突出的特點便是‘真’,情真,景真,抒發了他對徐州風物人情的無限留戀,顯然他已把徐州當成了他的故鄉?!标懨鞯抡f。 分析這九首送別詩,陸明德還總結出幾個“前所未有”?!八托械年犖?,從衙門口一直延伸到云龍山下,延續到汴水河邊的碼頭,規模之大,前所未有;割蹬截鞭,千方挽留,前所未有;馬前跪拜,敬酒送別,千恩萬謝,前所未有;馬上走筆,一連五首,前所未有。馬上走筆,即情賦詩,必須具有深厚的文學功底,具有高超的書法藝術。一連五首,在中國文學史上絕無僅有?!?/p> 陸明德在云龍山回望蘇軾醉臥之處 在《靈璧張氏園記》中,蘇軾還表達出在徐州隱居歸老的念頭:“余為彭城二年,樂其風土。將去不忍,而彭城之父老亦莫余厭也,將買田于泗水之上而老焉。南望靈壁,雞犬之聲相聞,幅巾杖屨,歲時往來于張氏之園,以與其子孫游,將必有日矣?!?/p> 因為有徐州蘇軾 方成就黃州東坡 愛才重情的蘇軾,在徐州與當地青年王迥、王適結為忘年之交,對他們很照顧和喜愛。其中王適,賢而有文,樸實厚重,喜怒不見辭色,與蘇轍很相像。有一次,蘇軾有個四川同鄉張師厚赴京趕考,順道先過徐州來謁蘇軾,當時庭中杏花盛開,大家在月下置酒共飲。蘇軾作《月夜與客飲杏花下》一詩。其中后幾句是“花間置酒清香發,爭挽長條落香雪。山城酒薄不堪飲,勸君且吸杯中月。洞簫聲斷月明中,惟憂月落酒杯空。明朝卷地春風惡,但見綠葉棲殘紅?!?/p> 幾百年后, 這首詩被當代作家李一冰看到,內心震動。其在1979年完稿的《蘇東坡新傳》中寫道,“蘇軾與三個青年后輩,飲酒花下,其樂融融,何以忽然會有最后這兩句詩語,當時不大容易索解。但是后來,距此不過四個多月,就發生烏臺詩獄這場橫禍,‘明朝卷地春風惡,但見綠葉棲殘紅’,莫非這就是所謂“詩讖”? 古黃河公園已成為徐州人休閑之處 幾個月后,蘇軾的人生將品嘗人生第一杯濃愁的苦酒。從開封的廟堂之高,到黃州的赤壁之下,蘇軾變成了蘇東坡,成為“獨來往”“揀盡寒枝不肯棲,寂寞沙洲冷”的“幽人”。在療傷的時日里,他應該也會懷念、慶幸自己還有過一段徐州知州歲月。在此期間,他全力以赴,為政務殫精竭慮,治理黃河抗洪有功,救民于水火,深受愛戴。他用真心和才華吸引朋友來往,獲得了寶貴的知音。 人們在驚艷蘇東坡大江東去的文學巔峰時,不要忽視他的徐州歲月。徐州歲月,在蘇軾心里,一定是美好的經驗,成為支撐著他的一份力量,使他雖有氣餒但不絕望,最終迎來了文學藝術成就上的一個最高峰,于是人間才有了《念奴嬌·赤壁懷古》和《赤壁賦》以及《寒食帖》。 回望云龍山,走過黃茅岡,駐足放鶴亭,我們仿佛看到42歲的蘇軾,意氣風發,陽光燦爛,憂郁只有一點點。 我們只道坡仙“一蓑煙雨任平生”的豁達與淡泊,卻不知面對滔天的黃河,他都毫無懼色,“沙湖道中遇雨”又能算甚? “千古文人一東坡”,便是如此一步一步,淬煉而出。 (感謝民盟徐州市委會、徐州市云龍湖風景名勝區管理委員會 、徐州青嶺書院對本文相關采訪工作的支持) END
評論 16
萬山行人 2023-03-30 發表于湖北
惟愿一識蘇徐州。
f大英縣河邊鎮m2075842 2023-02-14 發表于四川
一座城成了他的名
烤包子喵一團 2023-02-14 發表于四川
支持